派江吻海 福美绵长——福建福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一

栏目:质量品牌 浏览量: 118
分享到:
派江吻海 福美绵长——福建福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纪实之一

——来源:中国建设报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一座天然环境优越、十分美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古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所作的序言这样写道。

  2019年6月8日,在全国第十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人民日报》重新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福州古厝>序》一文。

  三山两塔一条江——如画山水之城

  中国亘古以来就有一个美丽神话:在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由巨鳌(灵龟)驮浮,仙山中有金玉砌筑的宫殿、亭台、楼阁,生长着奇花异草,吸引历代帝王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遣人入海寻觅“长生不死药”。缥缈的仙山,世人没见过,只是一个美好期望。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却真实地存在一座城垣包绕着“三山”的古城——她,就是福州。

  福州最早建城叫冶城,是闽越国王都,为西汉时期诸侯国闽越国君无诸所建,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算起,已历2200余年,城址在今福州城东北隅。晋朝严高移建城池于越王山(屏山)南小山阜上,称为子城。城市中轴线以屏山为起点,向南穿越乌山与于山之中间,以后历代城池就是沿这条中轴线不断拓展、延伸。北宋熙宁(1068-1077年)间,郡守程师孟修复废败的五代王审知所建古城垣,屏山、乌山、于山包围在城中,呈鼎足之势,奠定了福州古城的格局。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都城临安被蒙古军攻克,益王赵昰逃至福州,被陆秀夫等人拥立为帝,是为端宗,升福州为福安府,福州成了临时帝都。

  宋代许敦仁有诗咏道:“蓬莱方丈与瀛洲,东引长江欲尽头。几处坛场浑得道,万家楼阁半封侯。”其中,“长江”指闽江。同是宋代,初到福州为官的陈轩就发现这里是一座美如图画的山水之城,他的《冶城》诗曰:“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于山历代为游览胜地,现在是福州市民的中心花园。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得名“于山”。汉代又称“九仙山”“九日山”。宋代的遗迹有炼丹井、状元峰、平远台、万象亭、白云寺等。

  乌山,又称乌石山,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此山引弓射乌,故又名“射乌山”。唐玄宗赐名“闽山”。宋福州太守程师孟登山览胜,认为乌山美景可与道家仙山相比,改名为“道山”,建道山亭,并请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作《道山亭记》。

  屏山位于福州古城正北,因其形状像屏风而得名,山巅旧有环峰亭、绝学寮,为宋丞相张浚读书处。屏山西麓龙腰村有蔡襄题名“苔泉”的宋代古井。

  白塔和乌塔被称为“榕城双塔”。白塔即于山西麓的定光寺塔,因通体白色而得名,唐天祐元年(904年)由闽王王审知创建,明嘉靖间重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乌塔位于乌山东麓,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闽永隆三年(941年)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在唐净光塔旧址上重建,塔为八角七层,通高35米,花岗石风化后呈黑色,故俗称“乌塔”。

  闽江以水量丰沛著称,穿城而汇入东海,是福州名副其实的母亲河。近年来,福州持续推进治山理水攻坚战,打造“灵山秀水”,实现“亲山近水”。2023年4月,福州“西湖—白马河—东西河”内河航线启动,全长6.5公里的航线串联起福州西湖、三山两塔、五一广场等景点,生态之美碧波荡漾,人文韵味疏影婆娑。

  海丝之路——世界文明汇聚的焦点

  “派江吻海”的地理形势,加之丰厚的历史文化,使福州一直是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闽江流域货物集散地。

  西夏阻隔了宋朝西北的丝绸之路,经济中心南移,东南港口成为新贸易中心。北宋中前期,福州为“七闽之冠”,“工商之饶,利尽山海”,是福建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中心。宋代龙昌期《三山即事》写道:“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刘弇也有诗句:“南来海舶浮云涛,上有游子千金豪。”形容福州海上贸易之盛况。

  考古发现,福州黄岐半岛的黄岐湾和定海湾一带有大量宋代沉船遗物,打捞上各种陶瓷、瓷器和锡器,如定海出水的宋代黑釉盏、箕形端砚及福州茶园宋墓出土的三层漆盒、圆漆盒等。福州黄升墓出土过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的褐色罗印花褶裥裙、褐色罗镶彩绘花边广袖袍等丝织品。这些资料,有力地证明宋时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过去11个年头,光阴荏苒,大海浩瀚依然,现在福州港拥有包括福州市的江阴、松下、闽江口内、罗源湾港区等在内的9个港区。福港集箱已开辟远近洋、内外贸集装箱航线60多条,覆盖全球主要港口,通达国内各大港口。其中,有13条航线入选“丝路海运”,福州港也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码头行列。福州港不仅成为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和福建省“两集两散”的重要枢纽港,还构建了一条服务福建周边地区和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的重要出海通道。

  2021年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拉开帷幕。这是时隔17年后,这一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最高规格的国际会议第二次在中国召开。海风从太平洋吹来,五大洲朋友云集“三山”,福州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拥抱世界。

  一座古城从栉风沐雨的历史深处走来,她以彰显文化自信的“固执”,留下看不完、道不尽的灿烂文化长卷;一座GDP跨越万亿元大关的“强省会”横空出世,她以一往无前的气魄“创新”,迎来建设同城化、同家园的国家级都市圈。正如陈章汉《福州赋》所写:“万里潮来如呼吸,八方雁过乐流连。古城两千两百岁,信乎今夕是盛年。”

  三坊七巷——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

  1990年至1996年,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力主保护文物古建。当年,正是由于他的重视,三坊七巷才得以免遭拆除,一大批文物古迹保留至今。

  三坊七巷兴起于晋,成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至今保持唐宋以来鱼骨状坊巷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城市中里坊制的典型代表,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闽都文化的文脉。街区内保存福州地区完整的建筑结构与风格,集中体现闽越古城民居特色,极具艺术价值。

  一条南后街,串起两侧十条街巷,西侧三片称“坊”,东侧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这里共保存着20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方仅38.35公顷的街区地灵人杰,先后出宰相两名,尚书十名,总督八名,巡抚14名,提督三名,海军部长、司令六名。仅晚清至民国初年,就走出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等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100多位。

  宋代的福州经济文化发达,在三坊七巷留下深深的印记,许多典实都可以追溯到宋代。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北宋宣和年间,里人陆蕴、陆藻兄弟分别官至福州知府、泉州知府,当地人以陆氏兄弟双双衣锦还乡居住此巷,故取《诗经》意称“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闽县人王益祥官至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改名“衣锦坊”,沿用至今。坊中明代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是福州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水榭戏台。

  文儒坊初名儒林,以宋国子监祭酒郑穆居此而改今名。文儒坊的宋代理学家林之奇及其侄林子冲,一门父子孙共出10位进士。

  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光禄坊史上曾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曾任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谢僧人,程师孟赋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由此得名。

  据《榕城考古略》载,宋代刘涛居郎官巷,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居此巷。《榕城考古略》亦载:“(塔巷)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时,木塔尚在。

  “七巷”中有的巷名来自民间传说,如吉庇巷,宋代郑性之曾居此,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后谐音改为“吉庇巷”。

  与三坊七巷临近的朱紫坊,旧名三桥,南宋时通奉大夫朱敏功曾居于此。朱氏四兄弟皆登仕门,一时间朱紫盈门,因此朱氏居住地被称为“朱紫坊”。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即在此设文化中心孔子圣庙。2006年6月,朱紫坊和三坊七巷同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坊巷内古园林芙蓉园等被列为单体国家级文物。

  芙蓉园始建于宋代,占地面积约3660平方米。芙蓉园最早称为“芙蓉别馆”,以其第一位主人南宋参知政事、侯官县人陈韡在此遍植芙蓉而得名。2020年,福州活化利用古厝,择址朱紫坊芙蓉园打造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该馆集文物收藏、博物展览、学术研究、漆艺推广、科普教育等于一体,展出自明至现代的近千件漆艺精品。

  三坊七巷中被活化利用的案例还有许多,如二梅书屋(福建省民俗博物馆)、叶氏民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林聪彝故居(城市会客厅)、谢家祠(福建状元府艺术馆)、刘家大院(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林文忠公祠(林则徐纪念馆)等。2019年,三坊七巷街区启动智慧街区建设,依托5G、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线上利用名人故居资源开展线上云讲堂等研学活动,推出“云游坊巷”系列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为保护古厝文化遗产,福州市专门成立古厝保护开发集团,形成古建筑保护修复、街区商业运作、文旅开发以及品牌培育的一体化产业链条。近年来,福州市重建屏山镇海楼,建设冶山、新店两大古城遗址公园,修复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等,努力擦亮“三山两塔一条街”为标志的城市中轴线,在城市更新中呵护好千年文脉,守护好福州城市的“根”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