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被撤销登记 岂能把“中字头”当牟利招牌

栏目:资讯信息 发布时间:2024-06-26 浏览量: 166
分享到: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被撤销登记 岂能把“中字头”当牟利招牌

——来源:红网


6月23日,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发布通告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因存在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滥设下属机构,肆意扩大业务范围,以牟利为目的对社会大肆销售职业技能培训证书等,决定对其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

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据红网舆情中心数据显示,相关话题全网影响力值达52.83亿,央广网、中青网、环球网、澎湃新闻等媒体发布报道评论。

舆论质疑中管院借“中字头”挂名合作,实为敛财牟利

根据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发布的通告,中管院存在滥设下属机构,肆意扩大业务范围,以牟利为目的对社会大肆销售职业技能培训证书,以及大肆招揽各类“特聘专家”“院士专家”“客座教授”,违规向企业颁发“中国”字头荣誉证书、建立“中国”字头基地、主办“中国”字头论坛会议,违规使用带“中国”字头机构对外宣传报道和进行虚假宣传等行为。

红星新闻在《岂能把“中字头”当牟利招牌》一文中评论,三年前,备受舆论关注的“熟蛋返生”一文作者拥有多个头衔,其中就包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心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足以可见,其所谓的“专家”成色几何。而这种挂名合作背后,少不了还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舆论认为中管院利用正规身份非法经营,纯属咎由自取

据悉,中管院的奇葩之处在于,多年以来,其始终把不务正业视作正业,把歪门邪道当成正道。诚如其主办单位所声明的,“在实际运行中,中管院在相关资质证件存续期内,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始终处于规范管理建设阶段”——翻译过来,大致就是“中管院”长期摆烂、死不悔改,给了时间、给了机会,但就是一条道走到黑。

对此,封面新闻发布评论《被撤销登记收缴印章,“中管院”何以令人忍无可忍?》认为,事已至此,再无转圜余地。也难怪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公告,会连续用“四个严重”严厉声讨,用着正规身份,做着野鸡生意,“中管院”的自毁,是早可预见的结局。

舆论认为以“被撤销”警示可以重申公共机构的社会公信力

这些含金量被严重稀释的职业证书,带来的是什么?就是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一个行业,在自己不擅长的岗位上从事着专业性工作。尤其是,当有中字头事业单位背书,势必会误导大量消费者,使其权益受损。再往深处想,还会拉低一个行业的门槛,滋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消解公共机构的社会公信力。

澎湃新闻发布《被撤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也是一面镜子》认为,此次事件提醒更多的事业单位、公益机构,一定要摆正位置,回归初心。事业单位当然可以有“事业心”,但必须是职责范围内,有益于行业和社会的正当事业。公益机构也该有公益的样子,不能钻进钱眼里出不来,必须依法依规开展业务活动,为所在行业创造社会价值。新京报发布《有多少违规机构还在潜伏中?》评论,但中管院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不是山寨的,是正经的事业单位。正因为如此,它背书的“能力”也更强,对于社会秩序的扰乱也更严重。这件事也给人们提了个醒,作为有正式身份的事业单位,更应当强化管理和规范,绝不能为了利益砸了自己的招牌,也砸了国家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九派新闻评论《维护“中”字头权威性》称,这家中字头单位被撤销登记,警示何在?无论什么机构都不能见利忘义,突破边界,踩踏红线。尤其对于中字头单位而言,更需守住底线,因为你不是普通的单位,是与国家形象“绑”在一起的单位,为此更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

舆论认为因彻查背后灰色产业链给大众一个交代

中管院被撤销,其实也抛出了一个疑问,中管院是不是个例?还有没有类似这样的违法违规机构?从一些消息来看,对此人们恐怕只能打一个问号。

潮新闻发布《“事业单位”不是违规挡箭牌》评论,就此事而言,相关案件参与其中的具体人员该如何处理?相关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如何保障?都需要法律来给出一个个具体而明确的交代。中国青年网评论《谁把“中管院”当作印钞机?》认为,“中管院”虽然被撤了,但不能一撤了之,因为还留下许多未竟之问。试问:4个“严重”里,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对“严重”中的严重问题,该不该彻查?对种种乱象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该不该问责?对涉嫌腐败的人员,该不该法办?站在除恶务尽、以儆效尤的角度,这些问题都不难选择。

唯有加强治理与严肃追责,才能给此类乱象一记重锤。被撤销登记之外,还应对该单位多年来的财务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厘清相关收入的去向,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