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之路:从宋元泉州港到明朝月港的“海丝”印记

栏目:宣传推广 浏览量: 184
分享到:
瓷器之路:从宋元泉州港到明朝月港的“海丝”印记

——来源:海关总署


  “瓷器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的海港是其始发地之一。这条路以白瓷与青花为载体,不仅串联起宋元泉州港与明朝月港的辉煌,更见证了古代海关职能的萌芽与现代海关精神的传承。厦门关区作为这条通途的重要节点,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亦是文明的守护者。


  德化瓷与宋元泉州港:白瓷映照的海上荣光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标志着闽南地区官方海上贸易体系的成型。德化窑出产的白瓷是彼时泉州港的出口龙头产品,被誉为“中国白”。其作为压舱物与商品的双重功能,极大降低了海运成本,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大宗货物。考古发现,德化窑出产的瓷器远销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南海一号”沉船中近三分之一的瓷器便源自德化。


  德化瓷的兴盛亦推动国家外贸政策的革新。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朝廷以“瓷器博易”替代金银交易,催生了“瓷土即资本”的贸易模式,德化瓷借此融入全球市场,甚至成为欧洲制瓷业的启蒙。


  漳州克拉克瓷与明朝月港:青花绘就的海洋叙事


  明隆庆元年(1567年),漳州月港开港,漳州平和县境内生产的克拉克瓷(以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得名)成为新的外销主角。这类青花瓷专为欧洲市场定制,融合了中国水墨意蕴与异域审美需求。月港的兴起,既是朝廷海禁政策下民间贸易的突围,亦是海关职能从“市舶司”向“督饷馆”转型的缩影。东亚海域的沉船中则满载着克拉克瓷的碎片,无声诉说着彼时跨洋贸易的繁盛。


  克拉克瓷的全球化之旅,映射出海关在文化交融中的桥梁作用。由于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明代漳州瓷器生产已经具有标准化、批量化的特征,并形成了产、运、销分工明确的经营模式。这一过程中,青花瓷不仅是商品,更成为东西方艺术对话的载体。


  从怀柔远人到便利通关:海关职能的文明接力


  古代海关的市舶制度,奠定了贸易监管与文化交流的双重基石,其“怀柔远人”的理念与现代海关的“便利通关”一脉相承。今日的厦门海关,亦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在文化产业振兴中扮演着“传承者”与“助推者”的双重角色。德化瓷与克拉克瓷的后裔——现代工艺瓷与青花文创产品,正借力海关的监管与服务走向世界。


  瓷器之路,是一条由泥土淬炼为艺术、由海岸延伸向世界的文明之路。从德化瓷的中国白到克拉克瓷的青花蓝,从泉州港的千帆竞发到月港的万商云集,以瓷为媒,跨越山海,以关为桥,联结古今。